助力大灣區發展 水下隧道設計夢之隊乘風破浪譜華章
2019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推進實施,美麗的粵港澳大灣區迎來高速發展的契機。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是繼美國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等九市組成的城市群。這里,四通八達的交通就像大灣區的大動脈,鏈接著各城市之間的新鮮血脈,為打造大灣區半小時生活圈、經濟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縱橫交錯的交通網中,除了地面軌道交通、公路網絡,還有大大小小的水下隧道,這些隧道的設計方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鐵(天津)隧道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隧道院)。
隧道院隸屬中鐵六院集團,擁有國內最尖端的水下隧道設計團隊,先后完成了150多座水下隧道的勘察設計、咨詢及研究任務。編寫完成了《沉管法隧道設計標準》等10多項水下隧道國家、行業技術標準,取得水下隧道相關專利授權100多項。
近年來,隧道院在粵港澳大灣區先后承攬了30多座水下隧道勘察設計及咨詢任務,從廣州侖頭隧道到佛山東平隧道,從珠江口隧道到深中通道,從金光東隧道到東沙隧道……既有沉管法隧道、盾構法隧道、礦山法隧道;又有斷面較小的管廊過江隧道、地鐵過江隧道,還有超大斷面的高鐵過江隧道、公路過江隧道。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土地上,隧道院用專業的技術鑄造了一條條“海底長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疏通了“大動脈”,為打造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域打開了無限可能。
廣州侖頭隧道 國內首座移動干塢法沉管隧道
隧道院設計的廣州侖頭隧道是穿越珠江的第2座大型隧道,研發團隊采用了移動干塢技術,將重達15000噸的沉管隧道管節在大型半潛駁上進行制作,避免了城市核心區建造固定干塢而造成的大量征拆工作,突破了內河狹窄河道下沉管管節長距離浮運的限制,創造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佛山東平隧道 國內最大規模的公鐵合建沉管隧道
隧道院設計的佛山東平隧道將雙向六車道公路隧道與雙線地鐵隧道共管建設,每節沉管管節重達5萬噸,工程節約城市用地50畝以上,實現了大流速條件下大型沉管隧道管節的浮運沉放作業,工程獲2018年度國際隧道協會年度杰出工程提名獎。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 世界上最大埋深八車道沉管隧道
隧道院設計的深中通道位于珠江三角洲核心區域,是與港珠澳大橋比肩的又一世界性工程,集“隧、島、橋、地下互通”于一體的超級集群工程。項目海底隧道長約 6.8公里,是世界上最大埋深八車道沉管隧道。
深江鐵路珠江口隧道 國內最大埋深水下隧道
隧道院設計的珠江口隧道工程位于虎門大橋與深中通道之間伶仃洋口門位置,隧道全長13公里,工程采用盾構+礦山組合工法建設,海中盾構隧道最大埋深106米、礦山隧道最大埋深115米,工程條件非常復雜、建設難度極大,是國內水下隧道里程碑項目,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關注。
汕頭蘇埃通道工程 國內首座8度地震烈度區超大直徑水下隧道
隧道院設計的蘇埃通道工程穿越汕頭海灣,采用盾構法施工,盾構機直徑超過15米。工程場地地質條件復雜,盾構段同時穿越淺覆土、極軟——極硬地層,被業內普遍認為是國內技術難度最大的海底隧道之一。
廣州市沙魚洲隧道勘察設計
隧道院設計的沙魚洲隧道是連接黃埔和番禺兩區的南北向大通道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州市中心城區修建的首座超大直徑盾構法城市隧道。項目全長5公里、兩次穿越珠江,建設條件復雜,技術要求高。
在煙波浩渺的大灣區海面之下,一個個水下隧道工程,像一條條七彩的絲帶,連接著各城市的交通要道。它們見證了中鐵六院集團隧道院追逐夢想的腳步,以創新突破更多“不可能”,攻堅克難,奮力前行。中鐵六院集團隧道院仍將秉承“做一流的隧道與地下工程設計、造就一流的隧道與地下工程人才”的企業使命,與大灣區共赴使命,共創輝煌。